作者其他文章
听故事学物理(9)——摩擦起电
发布者:李鹏程发布时间:2024-08-28 19:14:43阅读(4) 评论(0)
听故事学物理9——摩擦起电
人类很早就注意到电,中国神话里面有雷公电母,希腊神话中宙斯手里的权杖也是一道闪电。对电的初步认知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,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发现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,我国东汉时期王充在《论衡》中也提到了“顿牟掇芥”,指的是摩擦后的玳瑁能吸引芥子类的轻小物体。英国物理学家吉尔伯特在1600年发现,金刚石、水晶、硫磺、玻璃等与毛皮、丝绸摩擦后,也能吸引轻小物体,具有“琥珀之力”,他认为这是因为在这些物体中存在一种看不见的物质,于是拟定了一个新名词——电。
我们很容易提问:琥珀、金刚石、水晶、硫磺、玻璃、毛皮、丝绸它们带的电是相同的吗?取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,用细线悬挂起来,用另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,我们发现它们相互排斥,于是找了其它的物体,比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,竟然和橡胶棒产生了吸引的效果。对比实验发现,没有摩擦的橡胶棒和玻璃棒之间不会产生力的作用,显然,产生排斥或吸引的不是橡胶棒和玻璃棒,而是橡胶棒和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,也就是说橡胶棒和玻璃棒上带了两种不同的电荷,暂且把它们叫做“橡胶电”和“玻璃电”吧,当年科学家杜菲把他们叫做“松脂电”和“玻璃电”,这样命名有些随意,所以那个放风筝的富兰克林把它们叫负电和正电。我想可能是橡胶漆黑而且燃烧后有臭味,所以叫负电,而玻璃晶莹剔透,十分漂亮,所以叫正电。
这一阶段,科学爱好者都是可以亲自去尝试一下的。继续思考:电到底是个什么东西?为什么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电与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电不同呢?
回到物质的内部结构认知上,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由分子组成,分子由原子组成,原子下面还有更加精细的结构吗?把科学家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当成一个连贯的故事来讲吧。文艺复兴后的欧洲人对自然充满了好奇心,比如说伦琴发现阴极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性,然后他就给他的妻子拍了一张照片,一张无名指上还带着戒指的只有骨头的照片——她的妻子再也不到实验室来了——x片:今天这种技术已经在医院十分普及了。物质为什么会向外放出射线呢?卡文迪什实验室的汤姆孙也在研究阴极射线,他通过实验发现,阴极射线和负电荷在电场和磁场中有相同的运动路径。他大胆推断: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荷的粒子流组成的,并把这种最小的带负电的粒子叫“电子”。
物质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?1908年,卢瑟福和盖革用α粒子轰击金箔,他们发现,α粒子在透过金箔的时候,大部分粒子都直直地穿过,而很少一部分粒子发生了偏移,还有极少数粒子,发生了非常大的偏移,甚至有非常非常少的粒子,被直直地反弹回来了。也就是说,看起来致密的物质内部竟然是空的,只不过有极少几个a粒子撞不动的像核一样的“硬东西”——原子核。于是,卢瑟福提出了原子内部结构的行星模型:原子核就像太阳,电子就像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行星。与“葡萄干布丁”模型、“西瓜”模型、“枣糕”模型等相比较,行星模型获得大家的认可,我认为有三个原因:1.金箔实验表明,原子核和电子之间就像太阳系一样,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,原子核很小,体积就像足球场中间的一颗绿豆,但质量很大,占据了原子质量的99.99%,有足够大的引力束缚电子;2.化学中对电子层的理解,也类似行星层级;3.当你走在暴雨冲刷后的农田里,你会看到高原、峡谷、冲击性平原和三角洲,就像微缩的地理模型。微观的物质世界和宏观的物质分布存在共性,或者说维系物质世界的能量流动是有规律的。
卢瑟福把致密的原子核叫质子,带正电,与电子所带的电荷相反。后来,他的助手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,再用铍产生的射线轰击氢、氮等不同元素,竟然发现了一种不带电的粒子,即在原子核中存在着带正电的质子和一种不带电的粒子——是中子。我们看到:科学探究过程中,科学家的艰辛与执着,虚心与博大,也发现了在人们对亚原子粒子的研究中,带电性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标准。
打开元素周期表,h原子里面有1个带正电的质子,原子核外有1个带负电的电子,所以正常情况下,组成物体的原子中,质子数与电子数是相等的,物体不带电(显中性)。h原子核内中子数的个数不一定相同,只有1个质子的氕,有1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氘,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氚,它们是氢的同位素,即在元素周期表中相同的位置。接下去的分析我们发现:物质(元素)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,一般来说,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量相同,而中子数的不同会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。
回过头来继续理解摩擦起电。打个比方,玻璃棒的原子核里有100个质子,它的外面也有100个电子,丝绸的原子核里有200个质子,它的外面也有200个电子,正常情况下,正负电荷数相等,都不带电。但是,它们发生了摩擦,就像打牌的两个人产生输赢一样,丝绸从玻璃棒那儿获得了20个电子,现在丝绸还是有200个质子,但有了220个电子,正负电荷相互抵消,它就带上了20个电荷的负电,反之,玻璃棒就会带20个电荷的正电。有两点明确一下:1.摩擦前后,玻璃棒依旧是玻璃棒,丝绸依旧是丝绸,如果说正电荷(质子)移动,物质的种类就会改变;2.丝绸之所以获得电子,是因为他“牌技高超,赢钱了”——应该说是丝绸束缚电子能力比玻璃棒强,如果丝绸碰到了对电子束缚能力更强的橡胶棒,那它就会失去电子带正电了。把一些物质按束缚电子能力从弱到强排个序:兽皮→羊皮→石英→玻璃→丝绸→木条→胶木→松香→硫磺,在它们两者的摩擦中,前者都会带正电,后者都会带负电,而且能力相差越大,摩擦起电的效果就越明显。
从上面的理解可以得出:摩擦并不创造电荷,是“起电”,而不能说“生电”,前面讲摩擦生热,这个内能是原来没有,通过摩擦机械能转化而来的;摩擦起电只是电子(负电荷)的位置发生了改变,摩擦双方正负电荷的总数是不变且相等的;所以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。只要存在电子的转移,转移的电子数决定了物体带电的多少,换言之,物体带电的多少等于转移的电子数与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的乘积。我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的电叫元电荷,用e表示,e=1.6×10-19c。在前面的例子中,摩擦后的玻璃棒带有20×1.6×10-19c=3.2×10-18c的正电,摩擦后的丝绸带有20×1.6×10-19c=3.2×10-18c的负电,可以理解为,摩擦起电的过程中,电子转移,电量相等,极性相反。
其实,物体带电的方式有很多,常见的还有接触带电和感应带电,在科技馆内,用手触摸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,人的头发会因为带相同的电荷而根根竖立,在家里,有时手臂靠近电视机的屏幕,也会看到汗毛被屏幕吸引得立起来。